赴陕西研学景点介绍; 四、秦陵地宫
日期:2019-05-19 16:32:59  发布人:政教处  浏览量:83

秦陵地宫展览馆,又称秦陵地宫,位于“千古一帝”秦始皇帝陵西侧大约2公里。这是一个人造景点,是根据司马迁对秦陵地宫的描述所建。秦陵地宫占地面积1665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通高25.7米,其中地下8.7米,整体以横剖纵贯的手法,再现了秦始皇陵陵园地貌和地宫,向游人展示了二千多年前秦始皇陵的辉煌雄伟和壮观气势。

             

(一)大厅展示

走进展览馆,大厅迎面是一道展墙,上面展示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经济、文化方面所做的“统一”工作和贡献。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正)命令王贲挥戈南下,扫灭了六国中的最后一个国家——齐国,从而一统中国。之后,他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度量衡、货币和车辆形制各不相同,为了加强管理,秦始皇要求书同文、度同制、车同轨。

为统一文字,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笔划简省的优点而创造出的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

为统一货币,秦始皇下令由国家统一铸币,严惩私人铸币,将货币的制造权掌握在国家手中。同时,他还统一了通行的两种货币,即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改黄金以“镒”为单位,一镒为二十两。铜钱以“半两”为单位,造型为圆形方孔,俗称“秦半两”。

战国时期,各国道路宽窄不同,车辆种类繁多,车轨尺寸混乱。秦统一后,不仅修筑了统一规格的道路,还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6尺。秦代一尺合今23.1厘米,6尺即相当于现在的138.6厘米。车轨统一后,无论是什么车都可以在全国各地的交通大道上畅通无阻。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陵有这样的记载:“穿三泉,下铜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秦陵地宫,就是根据司马迁的这些记载和有关历史资料而建成的,分地上、地下两部分。

    


(二)地面部分

地面部分,按照陵园布局用260平方米的大型沙盘,复原了秦陵封土、城墙、城门、陵寝、陪葬坑等建筑物。秦陵封土周围南北狭长的两道“回”字形城墙,是模拟秦都咸阳建造的,两道城墙象征着皇城和外廓城,秦陵封土象征着咸阳宫、阿房宫。

内城墙南北长1355米,东宽292米、西宽585米。一条东西向的隔墙,又把内城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部主要是陵墓的封土,原高120米,底边周长2163米。在北部正中又有一条南北向的复道,将北部又分为东西两个单元,东单元为陪葬区,是秦始皇的12个儿子和10个公主;西单元为秦始皇的寝殿,供奉秦始皇的灵位和遗物,北边为祭奠活动指挥部和文武百官休息的场所。

外城东西宽940米,南北长2165米,分为四个不同的区域。东区北边是守陵部队的营房;南区分两个部分,东边是守陵部队的营房;西区也分两部分,南边是宝马良驹饲养场,北边为膳食坊和乐府;北区是荷花池。现探明的秦陵区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主要由城坦、墓冢、寝殿、寺吏舍、陪葬墓、陪葬坑等六个部分组成一个整体。整个陵园以墓冢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贯通陵园东西的中轴线,这种布局结构,一直影响着中国后代帝王陵园的建设。

陵园地面建筑四周,有许多壁画雕塑。南边共有六组蜡像,集中反映了当年修建秦始皇陵园的施工场面,而西边七组玻璃钢雕塑,则表现了秦先民建造秦宫殿的情景。

东面由七组塑像构成了秦俑的整个制作过程,能让人了解制作秦俑时以塑为主、塑模结合、分件制作、组装套合、炉窑烧制、修整彩绘的逼真场面。

北边一组反映的是春、夏、秋、冬修筑长城的场面。



(三)地下部分

地下部分,就是模拟的秦陵地宫。模拟的秦陵地宫,是将25万平方米、深度3050米的秦陵地宫,缩小到27×27米、深度8.7米,用现代技术修建的阶梯式建筑。秦陵模拟地宫有东西两个墓道,各有两个耳室,耳室停放着车马,供奉膳食,东墓道壁上有六个浮雕,分别是扶苏、成娇、蒙骜、卫缭、王翦、茅焦,他们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出谋划策、冲锋陷阵、攻占城池、筹备粮草、治理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西边墓道上的浮雕是秦始皇的公子、公主,分别是媛阴、华阳公子高、荣录等。

穿过墓道,蹬踏梯而上,展现在眼前的,便是上圆下方呈漏斗式阶梯状的秦始皇陵墓地下宫。

地下宫正中面积为121平方米,底部为秦时版土沙盘。秦时的国界用断续红线表示,36个红点表示秦时设置36郡。秦咸阳宫、秦长城、长江、黄河、太湖、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云南路南石林等均展现在游人面前。

秦版土之上,有一条龙舟,秦始皇的棺椁就在龙舟之上。秦始皇背西面东仰卧其中,棺椁的四角有四盏人鱼膏灯烁烁闪动、长明不灭。秦始皇的棺椁为六层,这是按秦时尚六,数以六记为根据的。符法、冠皆六寸、舆六尺出门乘六马,椁中四周壁黑色大理石底镶嵌秦始皇一生喜爱的六幅浮雕。秦始皇还喜好黑色,他穿着黑色龙袍,信奉“王德终始”学说,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源于金木水土火的相克相生。据说,黄帝德土、夏禹德木,木气胜而克土,建立夏朝;商汤德金,金克木,建立商朝;周文王德火,火德胜金,建立周朝;代替周者必德水,水能胜火,所以秦该德水。水为黑色,故崇黑色,这就是浮雕采用黑色底子及秦始皇着黑色龙袍的原因。

地宫四面,用蜡像雕塑与壁画结合,再现了秦始皇生前的一些重要活动场面。

东面是秦始皇登基的场景。

北边上方是秦都咸阳宫殿,它高大雄伟、檐牙高挑、勾心斗角、富丽堂皇,它是秦始皇处理政务、面训百官、会见外国使者的地方,荆柯刺秦的事件就发生在这里。在主殿的两边分别排列着韩、赵、魏、燕、楚、齐六国宫殿。左边秀丽的是南方宫殿,右边粗犷的是北方宫殿,建筑格调庄重凝炼、柔美秀雅,各自代表着东方六国的建筑风格和风俗民情。墓北边的壁画和六国歌舞相互对立,再现了秦始皇奢侈的生活。位于正座的秦始皇和他的近臣、爱妃,正在专心致志观赏不同风格的歌舞。

西面,是秦始皇舞剑锻炼身体和狩猎的场面。

南面是秦始皇出巡的壮阔场面。出巡的目的是检查工作,加强自己的统治,同时也兼有游玩、享乐、求仙之目的。秦始皇一生共出巡五次,第二次比较重要。公元前219年,他第二次出巡,车按五行,配五色,还有五对副车,皆是翠羽车盖,整个车队前蒙以虎皮,尾车悬以豹尾。唐代诗人李贺描写秦始皇出游时“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第五次出巡是公元前216年,秦始皇带着左丞相李斯和爱子胡亥以及近侍中车府令赵高,十月从咸阳出发经武关沿丹水、汉水到湖北云梦,又沿长江东下到达虎丘山,使人发阖闾坟墓,凿山求剑,一无所得后向东到会稽、琅邪,再求长生不老药,后又驾车到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南)。这时,秦始皇身染重病,而且病情加剧,他自知命在旦夕,想到扶苏,令赵高拟诏书,并赐玉玺,令在今绥德的公子扶苏速回咸阳参加葬礼。诏书尚未发出,七月车驾到达沙丘(今河北巨鹿县东南),秦始皇就驾崩了。这位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千古一帝”,只活了50岁。这时,赵高与胡亥合谋,李斯又没有坚持正义假传圣旨,赐扶苏自杀,胡亥阴谋夺权当上了秦二世皇帝。

墓室顶部,是一望无际的天穹,28颗古星座闪闪发光。火红的太阳和银白色的月亮昼夜交相更替,蓝蓝的天上朵朵白云悠悠飘荡,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天体图。在天体图上还有伏羲女娲、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优美的民间传说。天体的边沿下,还有12时辰图腾(我国的十二属相图)。下图是伏羲女娲交尾图,伏羲女娲,相传是中国神话里的人类始祖,他们人面蛇身,下半身的蛇形尾交缠在一起,这是在说人类的繁衍,他们高举着规和矩,是在规范人类社会的秩序。


(四)地宫之谜

谜团一:幽幽地宫深几许

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神秘的地宫曾引起了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兴趣。他利用现代高科技与陈明等三位科学家研究撰文,推测秦陵地宫深度为5001500米。现在看来这一推测近乎天方夜谭。假定地宫挖至1000米,它超过了陵墓位置与北测渭河之间的落差。那样不仅地宫之水难以排出,甚至会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宫的危险。尽管这一推断悬殊太大,但却首开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奥秘的先河。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个数据应当说不会有大的失误,这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

谜团二:地宫设有几道门

2002917日,世人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考古学家探测金字塔内部空间的过程。当考古学家从第一道石门洞口将机器人放进去之后,想不到机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门。举世瞩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搁浅。金字塔地宫可能不只两道门。那么,秦陵地宫当年建造 了几道墓门呢?秦陵地宫门道数量问题,其实《史记》中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罢了。《史记》清楚的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门以内。工匠正在中门以内忙活,突然间“闭中羡门,下外羡门。”工匠“无复出者”,也成了陪葬品。这里涉及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其中内羡门不言自明。地宫三道门似乎无可辨驳。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中羡门用了个“闭”字,外 羡门则有了个“下”字,说明中羡门是可以开合的活动门,外羡门则是由上向下放置的。中羡门可能是横向镶嵌在两壁的夹槽中,是一道无法开启的大石门。内羡门可能与中羡门相似。三道羡门很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谜团三:“上具天文”作何解释

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记载出自《史记》,其含义是什么?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近年来,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由 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秦始皇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

谜团四:地宫埋“水银”之谜

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地质学专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后两次来始皇陵采样。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现代科技终于解开了地宫埋“水银”的千古谜案。 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原来是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5]

谜团五:地宫珍宝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史记》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不过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 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那么,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

谜团六:秦始皇使用铜棺还是木椁

秦始皇使用什么样的棺椁?《史记》、《汉书》均未明确记载。司马迁只留下一句“下铜而致椁”的含糊记录。于是有学者据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但从文献记载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铜棺。《史记》、《汉书》明文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 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这里“漆涂其外”、“饰以翡翠”的棺椁恐怕只能是木质的了。如果是铜棺或石棺肯定用不着土漆涂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从先秦及西汉的棺椁制度考察,使用“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是当时天子的特权。自命功劳大过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弃“黄肠题凑”的木椁而改用其它棺椁。

谜团七:地宫有没有空间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宫为竖穴式。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如果是竖穴木椁墓,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以夯土密封。这样一来,墓室内外严严实实,不会再有空间。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则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李斯这段话如果记载无误,那地宫明显有个外壳。按理这段话不会有假。因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亲自主持过陵墓工程,对地宫的构造了如指掌。加之这段话是当面向圣上汇报的,应该说不会有掺假嫌疑。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断秦陵当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 地宫。不然,怎么会“叩之空空”?又怎么会“烧之不燃”?按文献记载推理地宫是空的,且有较大的空间,但由于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宫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宫内部究竟是虚是实目前还是个谜。






核发:0 点击数:83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